中秋节又名团圆节,有人以为吃月饼和送月饼,自古以来就与中秋节有关。其实,情况并非如此。初唐时,原来农历八月只有初一是节日,而无十五这个节日。相传,后来唐明皇曾于八月十五夜游月宫,这样民间才把八月十五这一天作为中秋节。到了中唐,人们始在八月十五之夜登楼观月、吃饼。
月饼,又称胡饼、宫饼、小饼、月团、团圆饼等,是古代中秋祭拜月神的供品。据史料记载,早在殷、周时期,江、浙一带就有一种纪念太师闻仲的边薄心厚的"太师饼",此乃我国月饼的"始祖"。
吃月饼的意思就是象征合家团圆,在秋高气爽的月圆之夜,亲朋好友欢聚一堂,吃着圆圆的月饼,赏着天空的月亮,那种其乐融融的欢乐气氛让人们永远难忘,每当八月的月圆之时,人们就会企盼远在他乡的亲人们能够赶回家来相聚,甚至还会搞一些活动与游戏,诸如猜灯谜、拜月神等,其目的也是祈求家庭团圆,年年欢聚。
吃月饼的习俗在民间还有另一种传说:传说中的鞑子,驻扎在每家每户,他们从不施与民众好运,而且还胡作非为,人们实在忍受不了,就约定在八月十五杀死鞑子,为了不泄密,也为了安全起见,人们就将这个约定写在纸上,藏在自制的月饼内,互相赠送。后来大事已成,八月十五吃月饼的习惯就流传下来。
唐代,民间已有从事生产月饼的饼师,京城长安也开始出现糕饼铺。据说,有一年中秋之夜,唐太宗和杨贵妃赏月吃胡饼时,唐太宗嫌"胡饼"名字不好听,杨贵妃仰望皎洁的明月,心潮澎湃,随口而出"月饼",从此"月饼"的名称便在民间逐渐流传开。
传说中的月饼,不仅成了互赠的礼物,而且还是一种精神寄托,人们向往和平安定的生活,除掉了为害人间的鞑子,这一天不但让大家欢欣鼓舞,还会朝天祭拜月神,祈求四季平安,后来这个节日就逐渐演变成亲人团聚,而月饼的圆就更加兼有团团圆圆的意思。